当前位置: 首页 > 珞珈科技 > 正文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专题宣讲会(信息学部专场)成功举办
作者:张新蕾   发布时间:2025-05-14   
2025-05-14

(通讯员:张新蕾)5月13日下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召开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专题宣讲会(信息学部专场),解读并宣传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邹进贵作主题宣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洪主持会议。

近日,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武汉大学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李洪介绍了学校关于“推动赋权改革”及“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政策背景,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举措,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潜能。

会上,邹进贵详细解读了学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原则方向及创新举措。他指出,学校大量“沉睡专利”未被唤醒,真正以转化为导向的专利申请占比少,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在于建立“科研-产业”对话机制,而“政策松绑+人才赋能”的组合拳是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的关键举措。

邹进贵详细介绍了学校关于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基本机制与试点布局,对技术经理人的管理体系与奖励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和经典案例。根据最新赋权政策,学校可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团队,彻底改变过去“不敢转、不愿转”的困局。学校对技术经理人的管理有三大突破:一是创造职业化发展体系,加强对既懂科研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允许技术经理人从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合理报酬;三是建设全链条服务生态,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会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汪的华教师团队代表陈翔分享了“高温电解碳中和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该案例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市场+资本”的深度融合,教师团队紧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在技术经理人团队的协同下,瞄准绿色能源领域巨大市场潜力,通过安级小试、百安级小试到千安级中试的逐步突破,攻克了技术工程化难题。

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宣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