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倩)2025年7月4日,汉阳区“科创觅知音”成果转化活动武汉大学专场在珞珈山下举行。武汉大学龚威副校长在致辞中明确提出“创新-转化-产业”全链条生态构建蓝图,现场12个科创项目集中签约,超七成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标志着校地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三大举措构建校地协同新范式
龚威在致辞中表示,武汉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全链条生态:联合汉阳区布局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全流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卫星遥感、智能装备控制等技术在产业场景应用;以技术经理人为纽带精准对接高价值专利与企业需求,打造“高校研发+地方转化”协同范式;依托共建科创基金探索“投资+孵化”模式,为汉阳产业升级注入动能。他强调,校地合作需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闭环,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为“双一流”高校,武汉大学在测绘遥感等领域优势显著,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功发射多颗卫星,构建遥感技术全链条;测绘遥感精神教育基地以“沉浸式教育+科研实践”培养人才,成为校地协同支点。汉阳区锚定人工智能产业,以集聚区建设、人才政策、场景布局为抓手,与武大“学科+人才+产业”转化理念契合,双方此前已通过共建基金等推动多项技术产业化。
12大项目签约聚焦产业前沿,人工智能成核心方向
活动现场12个项目集中签约,超七成涉及人工智能,涵盖公路隧道智能巡检、碳中和技术应用、脑机接口终端等领域。其中,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百威(武汉)签署合作备忘录,移动码垛机器人项目拟在汉阳设立生产总部,展现“高校技术+地方转化”的典型范式。
汉阳产业生态升级,校地合作再添新动能
据悉,双方合作已结硕果:上月武汉大学泰康临床学院在汉阳揭牌,当前汉阳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383家,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低空经济实现全省首个两吨级eVTOL量产能力。
“武大将持续当好‘知音合伙人’,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硬实力。”龚威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地协同机制,为武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武大力量。
武汉大学相关校领导、科发院负责人,武汉市科创局、经信局、人工智能专班等部门领导,在汉高校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代表,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代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负责人,以及12所高校驻校科创专班负责人、汉阳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与孵化载体代表参加活动。汉阳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区领导出席活动。